当前位置:首页 > 创业 > 正文

月之暗面仲裁案僵局未破:张予彤或面临单独诉讼,Kimi何以应对市场变局?

  • 创业
  • 2025-02-24 17:21:04
  • 4

  2月21日,据《暗涌Waves》报道,备受关注的Kimi仲裁案未如预期达成和解,双方正式进入仲裁程序。循环智能老股东与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等人已分别于1月底和2月下旬完成缴费,香港国际仲裁中心(HKIAC)组庭完毕。然而,事件核心人物张予彤或被单独提起诉讼,成为矛盾焦点。

  此前,杨植麟曾提出通过出让部分股份补偿老股东,但据知情人士透露,其提出的股份比例“相当于打了一个大折扣”,远低于老股东预期(最初要求20%股份,实际仅补偿10%)。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多次强调,若杨植麟与张予彤切割,可免去对月之暗面的追责,但Kimi团队始终拒绝这一条件。张予彤被指控通过亲属代持月之暗面股份,涉及价值超1亿美元的股权,且未履行基金受托责任,成为老股东坚持诉讼的核心原因。

  仲裁案前因后果:股权纠纷与信任破裂

  月之暗面创立前,杨植麟与张宇韬被指未获得循环智能主要投资方(金沙江创投等5家机构)的豁免书,便启动新公司融资。尽管杨植麟在2024年12月公开信中强调“已履行所有必要手续”,但老股东认为其分拆流程未合规,涉及循环智能核心资产转移。

月之暗面仲裁案僵局未破:张予彤或面临单独诉讼,Kimi何以应对市场变局?

  张予彤原为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,同时是循环智能天使投资人。她在月之暗面成立初期通过丈夫的BVI公司代持900万股免费股份,后续又获300万股,总持股价值超1亿美元。朱啸虎指控其未披露利益关联,违背受托责任,并称“这是对LP(基金出资人)资产的侵占”。

  尽管杨植麟团队试图以股份补偿平息争议,但老股东认为其诚意不足。双方争议的另一个焦点在于法律管辖:Kimi案由HKIAC仲裁,而针对张予彤的诉讼可能转向开曼法庭,因其股权结构设计超出合同约定范围。

  市场变局:DeepSeek与豆包夹击下的Kimi困境

  Kimi凭借长文本处理能力一度领跑市场,但DeepSeek凭借开源策略快速崛起,日活用户突破4000万,远超Kimi的1900万。其开源模型吸引大量开发者二次开发,形成“人海战术”生态,而Kimi的闭源路线面临用户增长瓶颈。

  DeepSeek的崛起引发大模型行业估值重构。有投资人指出,其开源模式“彻底祛魅”行业高估值逻辑,Kimi虽发布K1.5版本强化多模态能力,但仍难抵消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质疑。此外,豆包等竞品在长文本赛道的跟进,进一步压缩了Kimi的差异化空间。

  仲裁案不仅消耗Kimi的精力,更影响其融资与合作信誉。尽管杨植麟强调“法律结果比舆论更易接受”,但投资人对长期纠纷可能导致的团队分心与技术迭代放缓表示担忧。若张予彤被单独起诉,月之暗面或面临股权结构重组与品牌形象受损的双重风险。

  Kimi仲裁案本质是创投圈规则之争:老股东试图通过诉讼厘清“体面退出”的边界,而创业者则在资本博弈与技术理想间寻找平衡。与此同时,AI行业的竞争已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生态与资本的全维度厮杀。月之暗面若想突围,不仅需化解法律纠纷,更需在开源浪潮中重新定位护城河。

  注: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公开报道及市场数据撰写成文。

有话要说...